潮州是全球最大的日用瓷生产出口基地,以“白如玉,薄如纸,明如镜,声如磬”闻名遐迩,松发、四通、顺祥、伯林等国内知名陶瓷企业均汇聚于此。每天,有成千上万件餐具、茶具、烹饪制品等日用陶瓷产品在这里诞生,远销海内外。
然而疫情来袭,让原本蒸蒸日上的日用陶瓷业迎来了冷思考。有业内人士指出,潮州日用陶瓷业已经碰到了发展的天花板,要突破瓶颈必须调整方向,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驱动力。告别黄金时代,潮州日用陶瓷如何突出重围,找到第二增长曲线?
走进广东松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,环球体育app最新版下载自动化生产线上一个个工业机器人正不停运作,产品从坯体成型、烘干、施釉到烧制只需20小时。从1985年创办至今,这个深耕日用陶瓷行业38年的潮州企业,已形成完整成熟的产销链条,产品远销欧洲、北美、中东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环球体育app最新版下载作为亲历者,松发陶瓷创始人林道藩见证了潮州日用陶瓷产业的发展和兴盛。
改革开放后,日用陶瓷企业在潮州大地上蓬勃涌现,也助推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。彼时,“家家捶泥,户户拉坯”成了潮州的奇观街象,潮州陶企率先接触国外客户,不断开拓外销渠道,做到“世界客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”,产品创意和生产领先于国内其他产区。
潮州不少日用陶瓷企业投入自动化生产线月,潮州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、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“中国瓷都”称号。同年,科技部批准在潮州建设“国家日用陶瓷特色产业基地”。“可以说,2004年开始到疫情前,是潮州陶瓷产业的黄金发展时期。”林道藩说。
经过多年发展,潮州日用陶瓷已形成了一条贯穿产品设计、生产和销售的产业链条,陶瓷原料加工、陶瓷化工、陶瓷花纸、产品包装等配套企业也同步发展。当下,无论是企业数量、还是产值,日用陶瓷几乎占据了潮州陶瓷产业的一半份额。
近年来,原材料价格上涨、海运货柜紧张、用工成本增加、海外需求疲软等因素叠加,不断冲击着陶瓷行业,产业优势逐渐减弱,更多问题也在此时暴露出来。
“潮州日用陶瓷单体规模偏小,没有形成强势的企业品牌。”林道藩认为,目前潮州日用陶瓷整体情况仍是“小、散、乱”,企业数量多但品牌企业较少,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小、研发能力较弱、产品同质化严重,这导致了市场竞争更为激烈,甚至陷入价格战等恶性竞争。
在走访过程中笔者发现,潮州不少日用陶瓷企业多生产中低端产品,主要为OEM、ODM模式,即贴牌代加工。自主品牌意识不强,产业链附加值低。而今以量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,面对行业的调整变化和重新洗牌,潮州日用陶瓷业亟待转型升级,突破大而不强的瓶颈,才能继续在行业内站稳脚跟,实现良性发展。
“大家都在拼价格,那我们能不能拼技术、拼品质?”谈及创办企业的初衷和定位,广东派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锐生如是说。据介绍,这家陶企于2013年创立投产,作为日用陶瓷行业的后来者,它将目光聚焦在礼品瓷、酒店瓷等高端陶瓷领域,从国内市场走到国际市场,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为了树立品牌形象,派陶科技在广州设立体验展示中心,与各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积极交流,向世界各国领事展示和推介产品,吸引了众多国外客户来到潮州洽谈合作。2019年,该企业获“中国出口商品品牌”认证。企业还曾为迪拜哈利法塔酒店私人定制陶瓷餐具,并加入酒店的采购系统。“国外不少高端酒店指定要用国外品牌的陶瓷餐具,作为中国品牌,我们的产品质量并不比他们差,必须要有品牌自信。”许锐生建议,政府要加大对本土日用陶瓷品牌的扶持力度,做好引导和谋划,打造更多标杆企业。
实际上与派陶科技一样,近年来潮州不少日用陶瓷企业开始注重自主品牌建设。松发陶瓷积极融入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,通过与国潮IP联名合作打造系列文创产品,进行品牌升级,开拓国内市场,逐步走出自己的品牌路。
品牌打造离不开优质产品的支撑,这背后是潮州陶企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探索。从制造迈向“智造”,必须加快自动化、智能化、数字化转型。近年来,松发陶瓷不断引进先进自动化生产线、智能转移印彩生产线,打造日用陶瓷智能化工厂。在广东四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,每年投入超千万元的研发经费,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,对窑炉装备进行“绿色化”升级,增加产品附加值。
陶瓷技术人才紧缺也成为困扰不少企业的难题。潮州从政府层面发力,举办陶瓷产业核心人才培训,助力企业培养经营管理、电商营销、工业设计等方面的人才。去年,潮州市职业技能服务中心与四通集团合作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,对285名在岗职工进行培训,涵盖陶瓷产品设计师、陶瓷工艺师、陶瓷烧成工、陶瓷装饰工4个工种,助力提升职工技能水平。
今年广交会将重启线下展会,潮州日用陶瓷企业正积极备战,蓄势待发,期待接受市场检验。“近3年我们潜心研发,针对新的生活方式需求不断提升品质和设计,将在广交会上推出一系列全新产品。”松发股份副总经理许业彪说。